2008年3月27日 星期四

兩個有力量的問題

最近在做完Brandon Hall參賽個案的撰稿與報名後,有種鬆一口氣的感覺。畢竟要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完成兩個個案的資料收集以及撰稿等工作,雖然不是非常困難,但若要做的好,確實蠻花時間跟精力的

尤其是其中一個金融業的案子,由於與顧問溝通不夠、時間與進度掌控不佳,造成一直到報名前一兩天還沒有draft出來,最後則是花了整整21小時連續趕工才將報告完成送出

過程中的辛苦與要改進的地方,這邊就不贅述。而在個案完成後,外籍顧問邀請我以及該案窗口一起回顧這段過程,我們都欣然同意。我覺得我們都認為過程中有許多學習,尤其是在專案進度掌控上面,"下次绝對不能再拖到最後...",合作窗口在過程中說了好幾次這樣的話,由於我們都是driver,這樣的體驗绝對不是我們喜歡的...因此,能有個機會來做檢討,我們都很認同

原本以為這次的檢討會有點像批鬥大會,然而,當大家坐下來要開始檢討的時候,顧問提議用兩個問題來幫每個人做檢討:

1.這段過程中,覺得自己做的好的地方有哪些?(自答,然後請其他人答)
2.下次,有哪些地方可以做的不一樣?(自答,然後請他人答)

一開始,我們都有點愣住,但過了一下,似乎都覺得蠻認同這樣的檢討方式。同樣是檢討,也達到了檢討效果,但整個氣氛相當正面,也充滿了能量以及感謝,是非常棒的體驗

由於有這樣的感覺,所以特別把這個經驗寫出來,邀請自己跟大家善用這樣的問題及檢討方式。

2008年3月26日 星期三

團隊引導嘗試:臨時起意,用在未來策略擬定

今天上午是部門內預定的策略會議,重點是希望談出來未來四年計畫要進行的工作。由於我感覺到同事並沒有設定一個討論的議程,但我自己又很希望能很快的表達己見並知道大家的想法,因此,我暗自的使用一些引導手法來推動會議...

Step 1:Brainstorming
由於是臨時起意,沒有辦法先跟會議主持人(組長)討論進行方式,因此,在確定了今天的會議主題後,我提議請大家先Brainstorming:一人寫出15個未來在工業局計畫內想做的事情。坦白說,我自己是很有把握寫15個,因為我真的覺得有很多東西想說,但是,幾位同事一聽到"15個",感覺嚇了一跳,並認為自己寫不出來。雖然如此,大家還是靜靜的開始寫了...

Step 2:分組分享
大約五分鐘的時間內,大家寫的差不多了,我就提議邀請大家分組分享。分享的方式我先做了示範,就是唸過即可,不需要做太多解釋。

Step 3:每個小組寫出小組的想法
邀請各小組將小組內的想法寫在便利貼上,由於是對未來四年的想法,因此請大家在寫的同時標上執行的時間(年)

Step 4:想法分組
依便利抽樣的方式將想法一個一個拿上來,並進行分組。此部分沒有像團隊共創法做grouping時的特別設計,而是依序拿上來。這樣子,使得在一開始的時候有很多的組,印象中有15個以上吧,而當所有的想法都上來之後,再與大家討論進行分組,最後的產出是六個組別

Step 5:組命名
接著,依序唸過六個組別的內容,並邀請大家爲各個組命名

透過以上步驟,本組產出了未來四年的工作方向。由於是臨時起意,因此許多步驟並非是先設計,而是現場彙集大家的想法來決定下一歩做什麼。即使如此,我個人還是覺得有達到預期效果:彙集團隊想法,產出豐富內容。我很滿意。

2008年3月25日 星期二

團隊智慧真的比睿智的領導人強?

在爲facilitation著迷的同時,最近有一個想法突然出現在我的腦中...

  "難道,團隊智慧真的可以產出更棒的成果嗎?"

雖然親自參與了不少的團隊引導活動,見識到團隊引導的效果及妙處,但回頭想想,每個成功的公司似乎都有一個英明的領導者,由於他們做出具前瞻性的獨特決策,使得公司可以發展到今天的榮景,就好像郭台酩之於鴻海、張忠謀之於台積電、張明正之於趨勢、張華楨之於訊連........講出一百個企業,幾乎就可以說的出對應的領導人。如果要談中小企業,那幾乎更是如此,大多的中小企業都是由創業家一手開創及經營,何來團隊智慧之有?

問題出在哪?

看起來,三個臭皮匠不一定真的勝過一個諸葛亮。然而,讓我們回過頭來看引導的觀點以及團隊智慧的起源,都是因為每個人有自己個別的觀點,對於事物的認知或多或少都是偏頗的,而透過多元觀點及意見的投入,能夠使團隊中的每個人更看清楚事情的真相,並發掘出過去個人沒有看到的事物多元面貌。從這個角度來看,對企業經營來說,有天縱英才的領導者固然很重要,但既然團隊智慧的引導只會對決策品質有加分而無減分,透過多元觀點的貢獻能一次提供豐富的資訊給領導者,我們還是應該肯定團隊引導及共創智慧的價值

有的時候,我們需要面臨的可能是相當專業或專門領域的問題,比如說:怎麼加強產品行銷?像這樣的問題,其實需要參與討論者的先備知識,使得團隊智慧的品質能確實提高。像這樣的問題,有兩種可能的解決方式來召集參與討論者

第一,開放式的邀請,亦即將要討論的問題發布給團隊,有心對此問題貢獻的成員自由參加。雖然仍然會有些不具備先備知識的成員參與,但至少參與的人是關心這個問題的,也希望對這個問題有一些貢獻,因此,成員們的意見對於問題的解決或多或少會有貢獻

第二,則是篩選對象後,要求或開放參與。透過篩選機制,我們更可以確保參與者的先備知識是否足夠,但另一個可能產生的問題,就是答案一致性會太高,使得創意及多元性因此而削弱

對於在企業中運用引導來引發團隊智慧,或許如何妥善運用篩選及開放邀請機制才是提高引導品質的關鍵!

2008年3月17日 星期一

運用facilitation技巧彙集團隊智慧

二月中到三月中的這段時間,我同時忙碌於輔導台新及喬山送件參加Brandon Hall競賽的案子。在喬山的案子中,由於主要的窗口Cindy在台灣的時間不多,增加了我收集資訊及撰寫報告的困難度,因此,抓緊他在台灣的時間,我於3/12下午前往喬山收集資料。

報告的大致內容原本就有了,但關於過去在喬山發生的一些小故事或插曲,則是我比較缺乏的。爲了讓這趟拜訪的收穫可以最大,因此,針對喬山的兩位同仁以及我的同事Mandy,我決定用facilitation的方式來引發想法。

  • 引導流程:
  1. check in
  2. 簡要說明報告主軸及內容
  3. 分Section討論,透過腦力激盪方式收集個人想法(誰說了什麼?事件?照片?活動?)
  4. 一起分享,進而挑出8個最重要的,然後貼上
  5. Important?Surprising?...then回到step 3
  6. Check out. 說明後續進度,感謝大家今天的參與

反思:

在引導的過程中,發現參與者竟然沒辦法做腦力激盪,或者說,我要求一人寫15個資訊是否太多?又或者是說明不夠清楚?

而當參與者覺得困難的時候,身為引導者的我,同時會覺得蠻緊張的。若再做一次,我會在活動前先與參與者個別訪談,瞭解可能遇到的問題或狀況,避免現場才發現大家回憶中能收集的資訊有限。其次,後續我會再多找機會練習引導,來找出自己在引導方面行的通與行不通的地方。

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

facilitation運用: 10分鐘引發團隊創意

上完Participatory Strategic Planning之後,一直想要找機會來運用facilitation,幸運的是,我身邊有許多對於facilitation相當熟悉的老手,但是,如同Jane與我分享的,唯有開始做,才能真正開始學習facilitation

因此,剛好今天下午的讀書會我有機會主持,主題是辦公室的環境優化。即使是這樣的主題,也可以引導大家的參與吧!爲了引發參與,我設計並執行了簡單的流程:

1.說明活動流程
2.介紹主題,之後請大家閉上眼睛,想像一個曾經身處其中的美好環境,透過詢問問題,引導對於環境回想的深入
3.個人Brainstorming
4.兩人分組分享
5.小組分享

雖然只是短短10分鐘的時間,但仍然很高興能夠做這樣的引導嘗試

對於這次的引導,沒有機會找參與者給予回饋,但我自己覺得,過程中自己有一點點緊張,也不太確定節奏是否掌握的好,因此,或許唯有不斷尋找引導的機會,才能加速成長吧!